更换香港公司主体已被严查!税务强监管时代到来,卖家如何应对?

2025-10-21 / 捷汇通

        近期啊,国家税务总局连续出台的多项新规,把跨境卖家们搞得人心惶惶,可以说跨境圈、外贸圈面临了一个重大调整,过去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操作空间正在急剧收缩!

       新规明确要求代理出口企业必须同步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基础信息和出口金额,同时,亚马逊等跨境平台也必须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卖家收入信息,未准确报送的,相关出口将被视同自营,代理企业可能面临高达25%的企业所得税率。

       这些政策核心瞄准了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代理出口业务中长期存在的“买单出口”操作,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跨境交易涉税信息不透明问题。两大政策叠加,直接掀起了业内的巨幅震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首次报送已于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目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最新进展,截至10月15日,已有6654家境内外平台报送了平台基本信息,超过4100家平台已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涉税信息,超过应报送平台总数的六成。

 

临时换主体避税可行吗?

 

       跨境税务监管全面收紧,使得一些卖家开始考虑采取降低成本的“对策”,其中,热度最高几个方式之一就是“更换香港公司主体来规避税务风险”。毕竟,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规定》来看,需报送涉税信息的主体是中国境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并不包含中国香港主体,加上有一些服务商为了赚快钱,到处发布广告贴声称“能帮买家把店铺主体快变更为香港公司”,于是一些卖家铤而走险尝试了这个操作。

       小捷提醒,这个操作方式存在多重风险,不要盲目操作,否则可能陷入更为复杂的困难之中!

       首先,更换主体本身就存在风险,尤其是香港公司作为离岸主体,在提供地址证明账单方面本就很难,在亚马逊审核阶段就可能卡住,面临账号封禁风险,这个现实问题,使得更换主体在操作层面就已经遭遇阻碍。

       更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正在密切关注这类规避行为,这个时候,卖家匆忙操作,极有可能被盯上,或者成为“试验品”。《规定》的配套公告已经明确,通过为平台内经营者、从业人员批量办理登记注册、更改店铺唯一标识码以及其他方式违规引导或帮助平台内经营者、从业人员转换收入性质或者分拆收入,均属于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

       据消息,近期已经有一些宣传“操作换香港主体”的服务商被相关部门约谈,并且要求全面删除相关业务广告。在这个政策刚刚实施的敏感期,这些踩法律红线的操作肯定是会被重点监管的,与此同时,境内经营者通过境外注册等方式转换主体身份以规避涉税义务的操作,也会受到处理。

 

香港的税务环境到底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香港低税率”环境也正发生变化。

       在许多生意人的普遍认知中,开设香港公司做税务规划,相对来说税负是比较低的:香港公司法人的首200万港元利润,税率仅为 8.25%,超过200万港元的部分,按 16.5% 的税率征收,这个税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远低于内地25%的标准企业所得税率。并且,香港没有增值税、没有消费税,更没有资本利得税、股息税或遗产税。这使得税务规划非常清晰,营商成本大大降低。

       但这一传统优势环境正在改变。香港地区从202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球最低税和香港最低补足税。

       根据新规,至少两个财政年度的年度综合收入达7.5亿欧元或以上的跨国企业集团,须就每个其营运所在的司法管辖区所产生的利润,缴付至少15%的全球最低税。实施香港最低补足税后,香港政府对在香港有效税率不足15%的受涵盖跨国企业集团实体,可以优先征收补足税,将它们有效税率提升至15%。

       目前新规主要针对香港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影响不大。不过,也不难看出,这次改革打破了香港长期以来作为“低税率避风港”的定位,全球税收合作进入了一个追求税负公平的时代。

 

跨境卖家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日益收紧的税务监管环境,跨境卖家应如何应对?以下是小捷的几点建议:

       对于之前一直在做买单出口的卖家来说,长远之计,当然就是去注册一个外贸公司,给公司增办进出口权,对于想要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这个肯定是最根本的最合规的方案。

       如果你觉得流程复杂,暂时不想办进出口权,那就去与资质齐全、信誉优良的代理公司合作,建议是签订一个长期的《代理出口协议》。比如说你是一个工厂,和国外的客户谈好合同之后,国外客户将货款付至代理公司的外汇账户,代理公司根据工厂给的增值税发票以及相关发货单据去制作真实全套的出口数据资料,向税务局申办退税。最后,工厂再和代理公司做货款和退税款的结算。代理出口公司会扣一些代理费,但是能让你安全拿到合规的退税。

       而对于在平台开店的卖家来说,涉税信息透明化已经势在必行,建议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在风口浪尖上采取临时更换主体、分拆收入等违规操作,否则一旦被严查,后果就不是补税这么简单了。

       为了避免罚款风险,跨境卖家需要“订单流-发票流-货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底层数据贯通,这从数据源头为合规申报提供了保障。也可以考虑采用专业的财税合规系统,能在申报前对退税单证进行自动化校验,基于商品编码和贸易方式等智能识别归类错误、单证不匹配等常见风险点。

       此外,海关总署发布的194号公告进一步放宽了涉税违规行为主动披露后不予处罚的时限,从事发之日起6个月延长至1年,这为企业在发现申报错误后,提供了更充足的自我纠正和补救机会。大家近期可以多关注国家发布的各项公告、新规,及时了解政策动态。

       当前,税务政策正处于逐步明晰与调整的阶段,连税务部门自身也在摸索与完善中,政策后续究竟会如何演变,会带来哪些具体影响,目前还没有人能确切知晓。面对这一动态进程,理性的策略是保持审慎,不要因为心急而盲目跟风,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儿,静观其变,待监管框架更为明朗后再做长远规划。

精选文章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7 - 2025 重庆捷汇通 版权所有 渝ICP备18012180号 | 公安备案号 50019002503068